“现代化与生存方式变革:文明价值观的视野”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02     浏览量:   分享到:

6月29日,“现代化与生存方式变革:文明价值观的视野”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多功能活动厅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21所省内外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学报期刊社、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的60余位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主办,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协办。研讨会以“现代化与生存方式变革:文明价值观的视野”为主题,旨在探讨现代化在人类文明体制中的实践意义与价值,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如何以生存看待发展,以文明价值观构建合理发展方略。

12B6DC

开幕式阶段,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祖培教授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在致辞中,她强调了陕西师范大学的教育使命,指出了当前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情况,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教授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价值观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现代化关注人的生存属性,破解生存难题,维护生存权益,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始终把关切人的物质生存和文化生活相协调、技术生存与生态生存相和谐,放在首要位置。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教授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情况等进展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将以此会议为契机,充分与各位专家学者加强交流联系,增进彼此友谊。

111EB

大会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陕西师范大学刘力波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以《生活方式变革的喜乐与忧思》为题,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明价值观的关系,强调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吉林大学邴正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文明观》为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文明观进行了分析。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以《文明价值观变革的唯物史观基础》为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讨论了文明价值观变革的基础,强调文化自信与中西文明互鉴的必要性。河北大学宫敬才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文献中的原点》为题,指出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问题时的应用,同时呼吁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理论的调整与创新,强调现代化研究应立足于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并针对当前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以《现代性的三个维度》为题,探讨了现代性的三个核心维度,并分析了这些维度在不同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和差异。他强调了民族国家建立的合法性论证对于其他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马克思对现代性结构的批判性见解。复旦大学吴猛教授以《<资本论>与 21 世纪生存方式变革》为题,分析了21世纪人类生存方式在质料层面上的五种变化。通过解读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他提出应从五个维度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以应对21世纪的现实挑战。山东师范大学贾英健教授以《马克思文明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题,探讨了马克思文明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路径,强调文明的整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主体性中的建构性价值。

16C37C

大会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陕西师范大学庄振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张伟教授以《作为新实践理性的责任理性》为题,强调了责任的概念。他提及了责任观的演变,并且强调在现代社会中,责任的维度应当包含对技术行动长远后果的考虑。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以《数字时代人的本质与生存方式的哲学反思》为题,讨论了数字时代对人的本质与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人不仅具有物质和精神形态,还产生了数字存在形态。数字技术的发使人的意义得以在数字世界中延续,人的本质变得更加丰富。兰州大学谢亚洲教授以《现代世界的辩证法及其物象化逻辑》为题,分析了现代世界中人类创造的物品(特别是商品)如何具有自主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人类意志的客观实践世界。他强调了商品价值形式的社会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现实,同时指出了人与所创造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川大学梁中和教授以《再次选择金苹果该给谁:柏拉图主义对人类生存方式转型的启示》为题,以柏拉图哲学中的欲望-激情-理性的二分结构重新解释当今技术的发展。其中,人工智能实际上代表了人的纯粹理智的体现。西北政法大学刘进田教授以《论人的价值结构与文明结构的互塑互成》为题,探讨了人的价值结构与文明结构之间的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对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西南政法大学文学平教授以《信念非意志论与双重性质概念》为题,深入探讨了信念与意志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一议题在知识论领域的争论。

134E21

大会主旨报告第三阶段,由西北政法大学刘进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陈越骅教授以《论“信仰”作为生存的超越向度与文明的价值基础》为题,聚焦于信仰在个人生存和文明建构中的角色,探讨了信仰的深层次含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山西大学王航赞教授以《当代科学哲学主题与人的发展》为题,从科学哲学领域内一个世纪以来的变化趋势入手,特别是从科学说明到科学理解的转变,探讨了这一转变如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陕西理工大学刘保民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个体自我意识的“自觉”之“道”》为题,深入探讨了个体自我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以《阿伦特良知理论刍议》为题,借由汉娜·阿伦特的理论视角探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责任与“庸人之恶”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李建群教授以《关于生存方式问题的若干思考》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教育与技术的融合、经济与产业转型等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现状与挑战。复旦大学周展安副教授以《文明论与中国现代思想的脉动》为题,深入探讨了“文明问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问题如何影响并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的深刻变迁。

146A82

大会主旨报告第四、五阶段,分别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蒋万胜编审和陕西师范大学寇东亮教授主持。围绕现代化问题,陕西师范大学肖士英教授以《现代化的自洽性问题》为题,东北师范大学马军海副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为题,西北工业大学杨永强助理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辩证法》为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宋阳副教授以《文明价值观视角下的现代化生存方式转型》为题,分别做了报告。围绕文化主题,西北大学李建森教授以《<子罕>“四毋箴言”要义的否定性意指拓展——基于理想人格想象的一种关于中典西释的德性可能语义空间重构》为题,陕西师范大学张琳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为题,分别做了报告。围绕新质生产力问题,陕西师范大学董辉教授以《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建构路径》为题,陕西师范大学姚宇教授以《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仙娥教授以《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向度》为题,分别做了报告。围绕人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如人的本质、自由、认识等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寇东亮教授以《我、我们与人民:现代人“实践力量”的唯物史观确证》为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张亲霞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实现三重逻辑》为题,西安外国语大学李永虎教授以《数字文明对人的认识的重构》为题,长安大学贾红雨副教授以《生态感性学的诗意栖居》为题,分别做了报告。

14154B

155536

最后,闭幕式阶段,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庄振华教授作会议总结。通过与会专家多元视角的交流与碰撞,为进一步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多维思考素材。

2838E

作为我校8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学术成果交流、学科交叉创新、学者汇聚对话,碰撞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力量,形成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在学术交流和良性对话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